Tag: 货币政策

截至2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2272亿美元

中评社北京3月8日电/据人民网报导,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272亿美元,较1月末上升182亿美元,升幅为0.57%。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2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和经济数据、主要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

“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2月,全球债券价格整体上涨,利好外储;美元汇率随美债利率下跌趋于下行,主要非美货币集体升,对外储形成正向支撑。”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外贸保持一定规模顺差,人民币资产对外资吸引力持续提升,是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黄金储备国际储备多元化构成的重要内容。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末我国黄金储备为7361万盎司,较1月末增加16万盎司,连续4个月增长。

世界黄金协会表示,2025年,地缘政治等因素将支撑黄金作为财富保值和避险工具需求,预计全球央行购金需求将占据主导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黄金在我国储备资产中的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持续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角度来看,未来人民银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

“黄金是全球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的信用,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外汇储备再次站上3.3万亿美元关口 传递多重信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3222亿美元,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0.91%,继6月末后再次站上3.3万亿美元关口。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8月末官方黄金储备增至7402万盎司(约2305吨)。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基本保持连续增长态势,除7月份规模环比下降252亿美元外,1—9月份其余月份分别增加66.79亿美元、182亿美元、134.41亿美元、410亿美元、36亿美元、322亿美元、299亿美元、16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5年9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震荡,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中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发布的数据则显示,9月末中国黄金(600916)储备为7406万盎司,环比增加4万盎司,为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

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同步增长,传递出多重信号。

今年9月以来,中国外储规模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3.3万亿美元上方。中银证券(601696)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外汇储备变化主要是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震荡,非美元货币涨跌互现,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带来的正估值效应。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还观察到,9月份,美元指数收平于月初的97.8,前期市场对美联储降息已有充分定价,美元阶段性下跌压力基本释放。“非美货币相对疲弱对美元亦有支撑,日元、英镑兑美元分别下跌1.1%、0.5%。资产价格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上涨0.7%,美股延续强势上涨,9月份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3.5%。”温彬表示,美联储降息向全球释放流动性,主要经济体股市保持高景气,日经指数上涨5.4%,欧洲斯托克指数上涨1.2%,股债双强对外储形成支撑。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3.3万亿外汇储备的战略价值也愈发凸显。

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的“压舱石”,这一规模的外汇储备为应对外部风险提供了充足缓冲。从历史经验看,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抵御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维护汇率稳定的关键保障。2025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频繁,国际资本在新兴市场间频繁流动,而中国外汇市场始终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双向波动,这与3.3万亿外汇储备形成的“安全垫”密切相关。

从储备多元化战略视角来看,黄金作为兼具避险属性与价值稳定性的特殊资产,是外汇储备降低对单一货币依赖、分散汇率与信用风险的重要配置选项。中国央行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9月末黄金储备规模达7406万盎司,这一持续动作不仅是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主动应对,更体现了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增强储备抗风险能力的长期战略考量。

黄金储备的持续增加,还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重要支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储备规模是衡量一国货币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强势货币背后往往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作为支撑。中国连续增持黄金,实质是为人民币赋予更坚实的“信用锚”,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价创下新纪录之际,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央行的储备占比,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资管机构Crescat Capital合伙人兼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认为,这一转折点可能是“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全球再平衡的开始”,这反映了各国央行在战略性调整储备资产结构:从美元债券转向黄金等实物资产。

北京时间10月7日亚市早盘,现货黄金价格一度攀升至3977.45美元/盎司,再度创历史新高。同时,纽约期金一度触及4000美元整数大关。

从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稳中有升,到连续11个月的黄金增持,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稳规模与优结构始终相辅相成。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继续调整、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度变革,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将持续为应对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坚实底气,而对黄金等多元化资产的持续配置,也将进一步增强储备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与长期保值能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9月30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产业链重构风险并存,外汇管理部门将推进高水平开放,完善“便利、开放、安全、智慧”的外汇管理机制,维护市场稳定。

(经济观察网李晓丹/文)

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升至33222亿美元

中新社北京9月7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222亿美元,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为0.91%。同期,中国黄金储备为7402万盎司;按SDR(特别提款权)计,中国外汇储备为24273.35亿SDR。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记者表示,8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主要是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重回下跌态势、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非美元货币对美元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产生正估值效应。截至8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再次刷新2016年1月以来新高,表明中国防范化解各种冲击的能力继续提升。

管涛还指出,在外部环境复杂程度明显提升背景下,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8月份,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推动伦敦现货黄金价格明显反弹,中国继续增持黄金储备6万盎司至7402万盎司,连续10个月净增持。截至8月底,中国持有黄金储备余额增加99亿美元至2538亿美元,黄金储备余额占同期外汇储备余额的比重环比上升0.23个百分点至7.64%,刷新历史新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完)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政策(下)——边币与法币的联合与斗争

作者|梁丽辉 李秋生「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币是国民政府在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指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中国农民银行四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也是国民政府以行政命令公布在全国范围内完全通用不兑现的法定货币。法币因其全国通用的法定基础和外汇作用,信用较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良币之一。

抗战初期和中期,国民政府在军事上虽然选择战略撤退,但法币仍发挥着货币应有的作用,还可在大后方、敌占区使用。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之初,虽然发行了边币的一元券和两角券,但数量极少,市场交易仍以法币为主。

既联合又斗争:妥善处理边币与法币关系

边币发行之初,对法币采取联合与维护的政策,后期采取限制和禁用的政策。之所以初期联合法币,从经济方面而言,法币有较稳固的社会基础,需要用法币给边币标价,而且边币的发行量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仍需通过法币打击伪币。从政治方面而言,因为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需要维护法币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联合法币逐渐转向了限制法币、驱逐法币。其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38年3月边区银行成立至1938年6月

这一时期,允许法币在市面上流通。该阶段,边币也是以兑换法币的形式进行投放的。

1938年6月至1941年

在这一阶段,禁止法币在边区流通,但允许私人保存法币。法币持有人可以在交易前兑换成边币,兑换比率为1∶1。该阶段禁止法币的流通,实际上也是对法币的一种保护。

1939年至1940年,日伪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攫取了大量法币,1940年秋季“大扫荡”之后,把1元法币贬值为1角、2角,并向边区各县进行了大量的投放,造成法币贬值,其目的是排挤法币市场、压缩边币市场、扩大伪“联银券”市场。

为了维护法币信用,防止日伪吸取法币,套取国民政府的外汇基金,边区政府决定停止法币在市面上流通,用边币收回法币。当然,如群众有正当理由需持法币出境,或到边沿地区法币流通的地方购买货物,可持边币兑换所需数量的法币。也就是说,该阶段法币虽然被禁止流通,但在商品交易或出境购物时,可以与边币自由兑换。这样,既可以使边币的独占发行目标早日实现,也可以防止日伪从边区吸收法币,从而使日伪不能用其已攫得的法币来掠夺边区的物资。

1941年至抗战胜利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国共两党关系恶化,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大量发行法币,造成了通货膨胀,加之日伪也大量倾销法币,掠夺边区物资,故边区政府决定放弃保护法币政策,规定边区银行及税收机关停止接受法币,银行只能抛出法币。持有边币者可以无限制地到银行兑换法币,而持法币到银行换取边币者,坚决拒绝兑换。

此办法的实行,使法币立刻贬值二三成,边币逐步获得了独立自主。实质上,边币从此完全脱离了法币的控制,摆脱了对法币的依附,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内独立自主的“一元化”货币了。

抗战胜利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解放区不断扩大,边币发行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大量法币代替伪钞侵入,边币使用范围日益缩小。这一局面的产生,是因为当时财经方针未确立,在贸易管理上对国统区出口解禁,于是边区农副产品大批流入内地,国统区煤油、纸张、洋布、洋烟等亦倾销到边区内地。在这种贸易极不平衡的形势下,法币市场逐步扩张,边币阵地日益退缩,从而引起边区各县物价上涨,边币大幅度贬值。

1946年,边区物价上涨12倍以上,国民党统治区只上涨4倍左右。边币、法币比价从1945年9月的1∶17下降到1946年4月的1∶9。在平、津、保三角地带,边币、法币比价曾出现过1.5∶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边区政府认为,若单纯用行政手段禁止法币流通,硬性规定边币、法币比价是不能收到效果的,所以确定了对法币新的斗争方针,即“掌握蒋币,占领阵地;驱逐蒋币,占领阵地”。

具体做法是,在边沿地区,通过兑换,投放边币,占领阵地;在新解放城镇,宣布边币“一元化”,禁止法币流通,对商铺和市民手中的法币,限期兑换。不论在边沿区或新解放城镇,都要合理地规定边币、法币比价。银行收兑来的法币,可自由吞吐,作外汇使用和买卖。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最终边币重新占领市场,法币被淘汰。

发展根据地经济,支持抗战为目的

有准备金是边币独占发行的基本原因,成功进行货币斗争是边币独占发行的主要原因,边币的良好信用则是边币独占发行的根本原因。

边币信用的建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政治方面,对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和解释,使边区民众认识到,边区金融稳定与粉碎敌人进攻有重要的关系,要保持金融稳定;边币的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不是随意制造流通手段;中国人不应该花日本人及汉奸政府的钱;等等。

二是经济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边币最主要的用途是支持财政、支持抗战,这是由边区大部处于山区而物资匮乏的特点决定的。在保证财政开支的情况下,发展根据地经济、为边区民众提供贷款、改善民生就成为边区银行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用银行贷款等方式尽可能地把资金投放到生产中去,用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提高边币的信用。

1940-1944年,边区银行先后颁布了《晋察冀边区银行合作贷款办法》(1940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生产贷款办法》(1941年4月)《边区银行办理实业简章》(1941年12月23日)《县联社生产贷款办法》(1944年2月4日)等,为边区民众提供多种贷款,有合作贷款、生产贷款、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救灾贷款等,并且贷款利率很低,合作贷款月利仅4厘,生产、农工矿业贷款月息5厘,商业贷款6-8厘,而国统区和敌占区一般为1分2厘。

以保定边区为例,各县主要以农业贷款为主。1939年7月,河川泛滥,敌人又掘破河堤,造成安国、高阳、蠡县、博野等冀中地区和阜平、曲阳、完县、唐县等冀西地区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被毁良田不下17万亩,被毁粮食不下60万石,被淹村庄1万多个,人畜伤亡惨重,灾民达30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春,边区政府发放合作贷款300万元、赈济款100余万元、种子贷款4765石、补充耕畜6921头。贷款金额由50元至3000元不等,利率为月息4厘。1941年春,又发放生产贷款扶植农工矿业。1941年秋,日寇扫荡后,因牲畜、农具被掠夺无力生产,边区银行便发放实业贷款扶植农工商业。1944年,开展生产贷粮业务。1946年春,又发放农贷500亿元,贷粮9万多石。宋劭文的《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建设》中记载“贷款的广泛、深入、低利、真正解决问题,这是从来的银行比不上的”。也正因如此,边币的信用逐渐建立起来并得以巩固,边币“一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抗战时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与实施,使得边币信用最终确立,边币独占目标最终实现。这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为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开展货币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也为解放后人民币迅速占领市场并实现“一元化”领导提供了信用保障,因而在红色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至2021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06亿美元,较8月末下降315亿美元,降幅为0.97%

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的最新外汇储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06亿美元,较8月末下降315亿美元,降幅为0.97%。

对于9月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2021年9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外汇交易理性有序。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进展、主要国家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主要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

“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减少,与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王春英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具有长期稳定的基础,本月外汇储备规模减少,主要由估值因素导致。

温彬进一步解释说,汇率方面,9月,美元汇率指数上涨1.7%至94.2,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整体贬值,英镑下跌2%,欧元下跌1.9%,日元下跌1.1%,我国外汇储备中,以非美元货币计价的部分折算为美元后减少。资产价格方面,债券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0.9%;股票价格涨跌互见,日经225指数上4.9%,标普500指数下跌4.8%,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下跌3.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9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环比回落,但已经连续5个月位于3.2万亿美元之上,外汇储备规模整体稳定。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供求是基本平衡的,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情况,外汇储备将维持在大约3.2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我国经济将继续延续稳中向好的复苏态势,宏观政策加强跨周期调控,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外汇储备规模具备保持稳定的基础。同时,我国要做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继续大力提振内需,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的准备。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韧性持续显现,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王春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