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债券市场

聚焦交易环节“加减法” 银行间债市“稳定锚”上新

集中债券借贷业务近日正式上线,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动能,同时也提供新的“稳定锚”。首批70余家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首日融券池规模突破1.3万亿元。

这项由中央结算公司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联合推出的业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创新,有助于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与定价效率,更将在防范结算风险、优化做市机制、完善担保品管理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和品种创新的持续完善,这一创新机制有望成为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首批机构积极参与

集中债券借贷业务上线首日(10月10日),融券池债券规模就突破1.3万亿元。首批参与机构涵盖5家国有大行、7家股份行、27家城商行、15家农商行、1家外资法人银行、1家农信社、21家证券公司及1家金融租赁公司。

银行是集中债券借贷市场的“主力军”,积极布局新业务。例如:兴业银行首个交易日融券池债券规模位列股份行首位;浙商银行参与并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多种机构类型客户落地多笔集中债券借贷业务;邮储银行不仅向集中借贷池提供了大量优质债券,还顺利达成市场首批集中债券借贷交易。

作为国内金融市场重要的做市商和交易商,券商也在第一时间响应。在此次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的推进过程中,中金公司在业务推出首日成功完成交易;申万宏源证券亦在业务上线首日完成交易。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高级经理黄妤晴发文称,我国推出集中债券借贷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其一,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相对高效透明,有利于建成相对更加集中、高效的可融出券池;其二,我国市场具有统一的交易时段和较高的清算效率,便于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的实时响应。

为市场注入活力

为中国债券市场提供“稳定锚”,是推出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的初衷之一。

结合国际实践,黄妤晴表示,集中借贷机制已被证明是应对结算失败、维护市场稳定的有效手段。欧洲中央银行(ECB)推出的自动证券借贷机制(ASL)依托中央托管机构实时监测券源缺口,通过算法自动匹配融入方与融出方的需求,有效控制了欧元区债券结算失败率;美国证券存管清算公司(DTCC)的集中借贷服务覆盖多类资产,日均处理超过万笔应急交易,通过中央对手方担保和标准化合约,将结算失败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隔离在单一环节。

“由中央结算公司在系统中进行匹配和撮合,简化了交易员与交易对手沟通的过程,费率较为公允,可有效提高交易和结算效率;从全市场的角度来看,可以大量减少结算失败的风险,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市场的结算稳定性。”国元证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债券集中借贷业务的相关规定来看,该机制在交易失败率上做“减法”,在券源的流转上则是在做“加法”。

国元证券相关负责人认为,债券集中借贷可以满足多券种、跨机构的集中匹配成交,有利于促进券源在价格公允的情形下高效流转。同时,从降低结算风险的角度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融券的难度,提高了存量债券的流动性和周转率,从而达到提升债券市场定价效率与交易深度的效果。此外,该业务还有利于抑制券源垄断或者价格不透明的行为,在月末季末的关键时点以及在各类型机构间的授信问题上有助于市场走势更加理性,有助于促进券源共享机制的公平化。

这也意味着,各方参与机构、投资者都将能从中获得“安全感”。中央结算公司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10月10日在其官方微信号上表示:作为债券市场的一项创新品种,集中债券借贷有助于市场功能深化,提升做市商头寸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支持投资者盘活存量及零碎债券。

持续优化市场机制

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的推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创新。

不过,行稳方能致远。市场要继续向前发展,运行机制要更加高效安全,参与者也需要更完备的业务能力,集中债券借贷业务走深走实仍任重道远。

其一,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设。中央结算公司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发文表示,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保障了市场高效运行。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在交易达成、担保品管理等环节仍有完善的空间,中央托管机构的专业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为适应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的推出,中央结算公司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建议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及市场培育,明确业务流程、法律责任等关键问题,引导市场机构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务风险可控。

其二,提升风险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集中债券借贷业务的推进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与信息披露体系。业内专家建议,可在中央托管机构和交易机构间建立实时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借贷交易的穿透式监测,完善抵押品动态评估和风险预警系统,防范集中度和期限错配风险。同时,推动统一的信用评估与违约处置标准,增强市场透明度与稳健性,为业务的可持续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其三,丰富债券借贷品种供给。黄妤晴认为,待基础框架稳定运行后,可进一步扩展质押券品种范围,并根据债券类型设置差异化的质押率。中央结算公司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则建议加强多元化债券借贷品种供给,例如探索对标的债券、担保品、借贷费率等进行个性化管理的创新品种,推动债券借贷市场多层次发展。

央行副行长最新发声:将加快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债市吸引力显著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9月25日在首届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近年来,在内地与香港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优化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邹澜强调,中国债券市场仍有较大的开放潜力与空间。央行将继续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多年来,央行与香港货币当局、监管机构不断优化拓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应用场景。邹澜透露,央行正在推动中国内地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

邹澜还表示,近期央行将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并提高每日交易净限额至450亿元;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更多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债券市场有较大开放潜力与空间

近年来,央行立足债券市场宏观管理,着力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统筹,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健全规则统一的违约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持续推动市场统一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由五年前的30%左右跃升至40%以上。债券交易更加活跃,国债的年换手率由五年前的2.4上升至3.8,投资者类型日益丰富,各类创新产品及交易机制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深度、广度持续提升。

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邹澜介绍,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债券发行规模已超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4.5%,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债券资产进一步展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邹澜分析称,从经济基本面看,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收益率看,中国债券的短期与长期收益率、名义与实际收益率均位居全球前列。根据彭博数据,在过去10年内持有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中国债券组合,无论是否进行外汇对冲,都可以获得约70%的收益。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仍然相对较高,为全球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保值增值途径。

从避险属性看,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投资价值,人民币债券收益与七国集团(G7)、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债券收益相关性较低。

从流动性看,人民币债券交易活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全年平均换手率接近4倍,最活跃券的年度换手率接近150倍。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也显著缩窄,与发达国家市场基本在同一水平,最活跃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仅为0.02个基点左右。

从发展潜力看,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2%,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的开放潜力与空间。

不断优化拓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应用场景

多年来,央行与香港货币当局、监管机构和业界共同努力,持续提升两地金融市场的联通水平,不断优化拓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应用场景。

邹澜透露,央行正在推动中国内地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如支持香港货币当局接受内地债券用作人民币流动性资金安排的合资格抵押品,用作“互换通”及香港场外结算公司(OTCC)各类衍生品业务的保证金等。

据邹澜介绍,截至2025年8月末,共有近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覆盖了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总持债规模约3.9万亿元人民币,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了近4倍。全球前一百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经有80余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今年前八个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债券现券成交规模约11.8万亿元,其中债券通北向通规模约7.2万亿元,南北双向交易投资持续活跃。截至2025年8月末,“互换通”累计达成1.5万多笔交易,累计成交名义本金约8.2万亿元人民币,当前成交规模较上线初期增长了9倍多。

邹澜强调,今年上半年受多方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但中国金融市场表现稳定,表明全球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债券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二,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三,都高于纳入指数时的预计占比,充分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资产的信心。

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将从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等四个方面,继续全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邹澜指出,香港是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巨大的人才优势、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邹澜表示,近期央行将重点推动四项举措落地。具体来说:

一是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高人民币债券的使用效率。

二是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优化报价商管理机制,并将每日交易净限额从200亿元提高至450亿元,便利投资者开展利率风险管理。

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更多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丰富香港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

四是继续与各方面密切沟通协作,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央行副行长邹澜在港发声:将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 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财联社9月25日讯(记者 高萍)9月25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举办首届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发表主旨演讲。

邹澜指出,当前,中国债券净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由五年前的30%左右跃升至40%以上。债券交易更加活跃,国债的年换手率由五年前的2.4上升至3.8,投资者类型日益丰富,各类创新产品及交易机制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深度、广度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债券发行规模超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4.5%,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邹澜透露,近期人民银行将重点推动几项举措落地,包括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优化报价商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等。

截至8月末共有近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多年来,内地与香港务实推进一系列金融市场联通合作,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人民银行与香港货币当局、监管机构和业界共同努力,持续提升两地金融市场的联通水平。在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业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全球投资者、行业协会、指数编制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的沟通交流,积极响应市场诉求,不断优化拓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应用场景。”邹澜称。

具体来看,一是支持香港落地离岸债券回购业务,取消对回购质押券的冻结,进一步盘活质押券。二是升级南向通,包括延长结算时间,便利购买更多币种债券,将内地投资者进一步拓展至基金、理财、保险和更多证券公司,增加托管银行等。

三是优化互换通,包括推出更符合国际支付周期以及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交易品种,延长产品合约期限至30年,落地合约压缩等配套功能。

“此外,人民银行正在推动中国内地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如支持香港货币当局接受内地债券用作人民币流动性资金安排的合资格抵押品,用作互换通及香港场外结算公司(OTCC)各类衍生品业务的保证金等。”邹澜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共有近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覆盖了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总持债规模约3.9万亿元人民币,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了近4倍。全球前一百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经有80余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香港成为全球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节点。

2025年1-8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债券现券成交规模约11.8万亿元,其中债券通北向通规模约7.2万亿元,南北双向交易投资持续活跃。截至2025年8月末,互换通累计达成1.5万多笔交易,累计成交名义本金约8.2万亿元人民币,当前成交规模较上线初期增长了9倍多。

“今年上半年受多方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但中国金融市场表现稳定,表明全球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邹澜表示,目前,中国债券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二,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三,都高于纳入指数时的预计占比,充分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资产的信心。

人民币债券交易活跃 最活跃券年度换手率接近150倍

邹澜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债券资产进一步展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

邹澜具体表示,从经济基本面看,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7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从收益率看,中国债券的短期与长期收益率、名义与实际收益率均位居全球前列。根据彭博数据,在过去10年内持有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中国债券组合,无论是否进行外汇对冲,都可以获得约70%的收益。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仍然相对较高,为全球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保值增值途径。

从避险属性看,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投资价值,人民币债券收益与G7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债券收益相关性较低。

另外,从流动性看,人民币债券交易活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全年平均换手率接近4倍,最活跃券的年度换手率接近150倍。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也显著缩窄,与发达国家市场基本在同一水平,最活跃利率债的报价价差仅为0.02BP左右。

此外,从发展潜力看,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2%,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的开放潜力与空间。

为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邹澜指出,近期人民银行将重点推动以下几项举措落地:

一是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高人民币债券的使用效率。

二是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优化报价商管理机制,并将每日交易净限额从200亿元提高至450亿元,便利投资者开展利率风险管理。

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更多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丰富香港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

四是继续与各方面密切沟通协作,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银行的金融市场的交易时间是怎样的?

银行金融市场交易时间因市场类型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交易时间几乎是全天 24 小时不间断。但在不同的地区和金融中心,其活跃程度有所差异。例如,悉尼外汇市场的交易时间约为北京时间 6:00 – 14:00;东京外汇市场约为 8:00 – 16:00;伦敦外汇市场约为 16:30 – 00:30(次日);纽约外汇市场约为 21:20 – 04:00(次日)。

不同地区金融市场交易时间_金融市场交易时间_中国外汇交易时间表

接下来是股票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交易时间也各不相同。以中国的 A 股市场为例,交易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上午 9:30 – 11:30,下午 13:00 – 15:00。而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其交易时间分为夏令时和冬令时。夏令时为北京时间 21:30 – 04:00,冬令时为 22:30 – 05:00。

债券市场的交易时间也有所差异。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时间为周一至周五 9:00 – 12:00,13:30 – 16:50。

对于期货市场,同样受到地区和品种的影响。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时间通常为上午 9:00 – 11:30,下午 13:30 – 15:00,以及晚上的部分时段。

下面通过一个表格来更清晰地展示部分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时间:

金融市场交易时间(北京时间)

外汇市场(悉尼)

6:00 – 14:00

外汇市场(东京)

8:00 – 16:00

外汇市场(伦敦)

16:30 – 00:30(次日)

外汇市场(纽约)

21:20 – 04:00(次日)

中国 A 股市场

9:30 – 11:30,13:00 – 15:00(周一至周五)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夏令时)

21:30 – 04:00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冬令时)

22:30 – 05:00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9:00 – 12:00,13:30 – 16:50(周一至周五)

上海期货交易所

9:00 – 11:30,13:30 – 15:00 及晚上部分时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交易时间可能会因为节假日、特殊情况或市场规则的调整而有所变化。投资者在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时,应及时关注相关交易所的公告和通知,以确保准确了解交易时间,合理安排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