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汇率市场化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稳居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规模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也包含了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新高度、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等一系列外汇领域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十七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2月以来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9月为3.0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保持稳定的外汇储备规模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也包含了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新高度、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化、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等一系列外汇领域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十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同GDP的比率始终保持在2%左右。今年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达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跨境直接投资实现基本可兑换。今年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740亿美元,显示资本项目下中长期投资渠道表现稳健。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形成了证券投资项下“沪港通”、“债券通”等跨境投资机制安排。今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直接投资账户形成的基础性国际收支长期以来保持顺差,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维持稳定奠定了基本盘。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回首过去十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历史走势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汇率市场化改革之旅,中间价最低至6.1,最高至7.1附近。除了汇率中间价数值变化,历经2015年8月、2016年2月、2017年5月、2020年10月等报价机制调整后,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基准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外汇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从十年前1%-2%上升到近两年3%-4%左右,调节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尽管2015年底至2017年初、2018年至2019年、2022年以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综合作用影响,我国外汇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但表现出很强的韧性,总体保持稳定。

外汇市场参与者更趋理性。面对双向波动、弹性增强的人民币汇率,进出口企业等市场微观主体逐渐从跟风盲从模式转换到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理性交易模式,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明显增强,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情况减少,更多聚焦于主责主业,合理管理汇率风险。2022年前8个月,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达到991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外汇套保比率达到25.4%。

总之,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市场日臻成熟,微观市场主体更注重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质效进一步提升,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外汇市场稳定,也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年3月以来,美国加息步伐加快,推升美元指数走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超过10%,短期内承压。但是,相较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人民币表现相对良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远小于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央行已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并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上调至20%,这些都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中长期看,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我国央行仍有较多政策工具可以用来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必要时可重启逆周期因子,或在离岸市场增加央票发行规模,收紧人民币流动性。预计年底前,人民币汇率会在7.0-7.3之间徘徊。如果我国经济能够较快企稳回升,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将会大大减少。因此,稳定和发展我国经济至关重要。

盛松成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管涛:发展外汇市场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

摘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认为,汇率市场化的根本解决之道,是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增加交易主体、放宽交易限制、丰富交易产品。

本文作者管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原标题《管涛:发展外汇市场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

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工作任务。但是,汇率市场化不是一放了之,还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其中,优化中间价定价机制更多是一个市场培育和教育过程,它并不是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增加交易主体、放宽交易限制、丰富交易产品。

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

市场交易主体的多元化是活跃外汇市场交易、促进市场预期分散化、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促进外汇市场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我国外汇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在交易主体多元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一是在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如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商品期货国际版)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跨境证券投资项下的金融交易,金额小、笔数多,有助于增加外汇市场交易流动性,促进市场价格发现。二是研究引进货币经纪公司参与现货外汇市场的交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6年4月份开展的三年一次的全球外汇交易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占41.9%,交易商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占50.6%,交易商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占7.6%。正是交易商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打通了同业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丰富了参与汇率形成的、不同风险偏好的主体。三是在目前境外市场会员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多境外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提高市场整体开放程度。四是发展多层次外汇市场,尝试引入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适时适度放松实需交易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实行以单证审核为基础的实需原则,即所有外汇交易必须有真实、合规的贸易或者投融资背景。这对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确保国际收支基本安全,成功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扩大,实需原则的一些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包括不利于投资者主动防范汇率风险、不利于境内外汇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强化人民币单边波动的副作用、制约境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等。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需原则的放宽可按照先即期后衍生、先场外市场后场内市场的顺序分步推进。在具体操作中,借鉴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即NDF)的经验,先允许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利用“账户外汇”自由参与外汇市场投资,人民币进、人民币出,不涉及外汇的交割。在即期“账户外汇”交易运行一段时间后,若风险可控,可逐步拓展到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账户外汇”市场若能实现稳健运行,可逐渐将人民币现金交割的模式引入交易所市场,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建设。

丰富外汇市场交易产品

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关系到外汇市场的发展潜力,不断丰富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产品是外汇市场建设的长期任务。为此,建议:一是借鉴股票ETF和海外人民币外汇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的经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的ETF或者汇率指数产品,帮助国内企业以可预见的经济成本锁定相关汇率风险。二是开发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在外汇市场基础产品中,我国目前只缺乏场内交易的人民币外汇期货。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期货市场的建设对于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的完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汇率风险的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发与汇率波动性挂钩的产品,增加外汇市场流动性。

综上,过去二十多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直坚持改进汇率调控、发展外汇市场、减少外汇管制所谓“三位一体”的思路。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专门点出这项工作任务可谓切中要害。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外汇市场建设是鸡与蛋的关系。没有足够有深度和广度、有流动性的外汇市场,就不可能真正摆脱对央行的依赖,汇率市场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汇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将很难有实质性突破。

从之前的经验来看,上述外汇市场改革需要增加交易主体、放松交易限制、丰富交易产品等措施协调配套、整体推进。另外,考虑到市场需求培养的长期性,相关改革需要尽早着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