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行业影响

“黄金平替”价格齐涨 多行业格局生变

图片

图片

近期,贵金属市场迎来强势上涨行情,白银与铂金价格双双走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数据显示,6 月国际现货白银价格触及 37 美元 / 盎司,刷新近十年价格高点;国内现货白银价格同步攀升,最高达 8.46 元 / 克。

截至 2025 年 7 月 4 日,伦敦银现货报价 36.821 美元 / 盎司,较前一交易日上涨 0.038 美元,涨幅 0.10%;沪银主连合约报 8919 元 / 千克,单日上涨 52 元,涨幅 0.59%。铂金市场同样表现强劲,两大贵金属价格波动正深刻重塑多个行业发展格局。

图片

供需矛盾与宏观驱动

贵金属价格上行逻辑清晰

供需失衡加剧 基本面支撑价格走强

从供应端来看,白银市场自 2021 年起已连续四年出现供应缺口。铂金供应形势更为严峻,作为全球最大铂金产地,南非受矿山罢工、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产量持续受限,自 2023 年起市场持续处于供应短缺状态。南非标准银行预测,2024 年铂金市场短缺规模或扩大至 68.3 万盎司。

需求端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白银凭借优良的导电、导热及化学稳定性,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器件等领域应用广泛。

受益于全球 “双碳” 目标推进,光伏产业对白银需求激增。世界白银协会数据显示,2022-2023 年光伏用银量分别为 3672 吨和 6017 吨,2023 年需求同比增长 63.86%。市场机构预测,2024 年光伏用银量将达 7217 吨,同比增幅达 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副秘书长梁永慧指出:”白银需求连续 5 年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从工业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AI、半导体和 5G 的白银用银大幅增加。” 铂金在汽车催化转换器、化工、电子等领域需求同样旺盛,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及化工行业复苏,工业需求持续走高。

投资需求旺盛 资金持续流入贵金属市场

白银因较低的投资门槛,被市场誉为 “平民的黄金”,在北美、西欧及印度等市场颇受投资者青睐。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白银 ETF——iShares Silver Trust(SLV)持仓自 6 月起持续增长,截至 6 月 18 日,其持仓量较 5 月 20 日增加 858 吨;COMEX 白银期货投机净多头头寸亦不断攀升。

铂金投资市场同样热度不减,全球铂金 ETF 持仓量在 2024 年下半年持续上升,纽约商品交易所铂金期货投机性净多头头寸维持高位。

宏观环境不确定性 强化贵金属避险属性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调整、关税政策变动等因素加剧市场不确定性,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将贵金属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中东局势紧张进一步提升了贵金属避险价值。

此外,美国经济数据表现疲软,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增强。在降息周期下,实际利率下行,为白银与铂金价格上行提供支撑。梁永慧副秘书长补充道:”美联储有可能面临长时间的降息预期,白银等其他贵金属都可能面临上涨。”

图片

多行业受价格波动冲击

应对策略分化

光伏行业:成本压力凸显 技术迭代加速

白银价格上涨使光伏行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白银作为光伏导电银浆的主要成分,在光伏电池片成本中占比仅次于硅片。

数据显示,银浆成本在光伏电池成本中占比约 12%,在非硅成本中占比达 35%。随着光伏电池技术从 P 型向 N 型(TOPCon、HJT 等)迭代,银浆消耗量显著增加,其中 TOPCon 电池单片银浆耗量增长近 80%,HJT 电池单片银耗量近乎翻倍。

为应对成本压力,光伏企业加速推进少银化、去银化技术研发。晶科能源计划通过技术组合,将 182mm 方片银耗从 90mg / 片降至 80mg / 片;奥特维的 0BB 技术在 TOPCon 电池应用上取得突破,单片银耗降低 10% 以上;通威股份已率先采用铜互连技术,实现组件 “无银化” 生产。

电子行业:成本上升显著 高端制造承压

在电子行业,白银与铂金广泛应用于电路板、继电器、硬盘驱动器磁性层等电子元器件制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显著增加。

企业寻找替代材料不仅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且替代材料在性能上难以满足高端电子元器件需求;优化生产工艺也面临技术与成本双重挑战。

铂金在高端电子部件制造中不可或缺,其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企业成本负担,部分企业被迫将成本转嫁至产品价格,对行业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珠宝行业:市场分化加剧 高端品牌受益

白银与铂金价格上涨对珠宝行业产生分化影响。对于大众珠宝和银器品牌,成本上升导致产品价格提高,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市场销量受到影响。

而高端珠宝品牌凭借卓越的设计与工艺,将成本上涨因素融入产品附加值,反而提升了产品独特性与价值感,吸引追求品质的消费者。此外,部分投资者将白银、铂金珠宝视为投资品,价格上涨刺激了该类产品的投资需求。

金融行业:业务量增长 投资产品创新加速

白银与铂金价格上涨带动贵金属投资市场活跃度提升。白银期货、白银 ETF,铂金期货、铂金 ETF 等金融产品交易量显著增长,为金融机构带来手续费收入增长机遇。同时,贵金属投资咨询、理财业务需求旺盛,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理财产品与投资组合方案,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贵金属生产行业:盈利大幅改善 扩产意愿强烈

白银与铂金价格上涨显著提升了生产企业盈利能力。兴业银锡、盛达资源等白银生产企业财报显示,在价格上涨周期内,销售收入与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

铂金生产企业如 Anglo American Platinum 等,同样在铂价上涨期间营收与利润可观。企业盈利提升推动股价上涨,融资能力增强,各大企业纷纷计划加大矿山勘探与开采力度,提升产能与产品质量。

图片

后市展望:机遇与风险并存

关于白银未来价格走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副秘书长梁永慧分析指出:”从白银的技术结构来看,目前又到了 37 美元(每盎司)的重要阻力位,结合国际资金走向,我们认为目前整个的阻力位应该比较容易突破;其次,美联储有可能面临长时间的降息预期,白银等其他贵金属都可能面临上涨。”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看待贵金属价格波动,避免盲目追高;相关行业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提前制定应对策略,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未来白银与铂金价格走势及对各行业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期货量化被叫停不实,期货公司、外资高频等备战手续费返还新变化

1月4日,一则关于“期货量化被叫停”的传闻在社交媒体流传。随后,“期货交易手续费返还取消”的消息被热议,期货市场上午大跌。

4日晚间,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品期货市场量化交易被叫停”等有关报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已关注到相关报道,相关市场传闻为不实消息。商品期货市场手续费减收政策实行多年,各商品期货交易所依规向期货公司减收一定幅度的手续费。2024年,为加强交易监管,维护“三公”的市场秩序,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将对手续费减收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对达到一定标准的程序化交易客户实行差异化手续费减收政策,并非叫停期货市场的程序化交易。

多家量化交易机构的投资、风控人士及期货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期货量化交易被叫停不实,但机构确实对取消“期货交易手续费返还”或减收一事有所耳闻。“我们公司从2023年下半年就开始对期货交易手续费返还(下称‘手续费返还’)的取消做准备,并对经营业绩受到的潜在影响做情景分析。”某大型期货公司业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未来落实,对期货公司收入的影响很大,行业或面临洗牌。此外,对于高频交易机构的冲击巨大,其中外资的量不小。”

当前,A股上市的期货公司仅有4家,分别为南华期货、永安期货、瑞达期货、弘业期货,截至4日收盘,股价分别下跌6.28%、1.52%、0.73%、0.45%。

“手续费返还”收入变动将冲击期货公司

“近期,公司内部开会已经在接受未来手续费返还收入变化的现实,并且开始模拟经营指标受到的潜在影响。最终的变化还要等上期所正式确定返还比例。”

另一期货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也对记者称,“交易所会定期通知返还比例。 往年来看,一般在年底发布返还标准,但目前尚未通知。”

据业内介绍,期货交易所对成交量大的会员给予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减免,但并不对返还比例做出承诺,一般而言,年初的返还比例较低,为基础“手续费返还”,年中会根据交易情况来决定返还比例。

华创金融徐康团队认为,手续费派返占期货公司经纪业务收入(手续费净收入+交易所派返+利息净收入)的比重平均在30%左右,占期货公司总收入(总收入剔除其他业务成本)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

多位期货从业者认为,一旦落实,对期货公司收入影响颇大,可能推动行业洗牌。期货公司未来更需要拼硬实力,而规模较小、实力不足的公司也可能被逐渐淘汰。此外,部分对IT投入巨大的公司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与券商类似,期货公司也“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取决于交易量、市场波动和成交量等。近年来的“佣金战”下,缺乏研发、通道优势的小型期货公司,只能降低手续费来争取客户资源,交易所也借手续费返还制度对期货公司进行一定“扶植”。

一般而言,期货交易成本除了给交易所的手续费,还包括给经纪公司的交易佣金,这也是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期货公司的手续费逐渐下调,部分期货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在交易所收取基础上象征性地加收1分钱,也就是所谓的“零手续费”或“加1分”。

2023年以来,A股成交量低迷,但期货市场成交火爆,2023年前8个月,境内期货市场成交额已接近2020年全年成交额。不过,2023年手续费政策已经做出调整,对经纪业务比重较高的期货公司影响很大。中期协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期货公司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14.80亿元和81.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23%和7.73%。数据还显示,2021年以来,期货行业手续费收入分别为2020年161.30亿元、2021年315.04亿元、2022年246.62亿元、2023年前9个月175.93亿元。

外资期货高频交易机构或承压

除了期货公司,受到冲击的群体还可能包括量化高频交易机构。

“这几年赚到大钱的还是外资。”上述期货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期货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返还”的主要对象是高频量化客户,其交易量大且成交频繁,对于经纪公司而言无疑是优质客户,因此返还比例也较高。期货公司寻求更多交易量的同时,量化高频机构的交易成本降低,并可持续开发迭代新技术,形成了良性循环。

此前有报道称,业内估算,2019年高频交易在境内期货市场盈利约50亿元,约六成被外资赚走,其中技术最顶尖的三家高频交易商至少分得20亿元。对高频交易巨头来说,实行“T+0”交易的中国期货市场比股市更具吸引力。

当前,境外投资机构布局中国期货市场一般可以通过几种渠道: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易,但目前仅限于以套保为目的的股指期货交易,商品期货已经对QFII投资机构开放,但细则仍未出台;参与原油期货等国际品种交易;通过券商的收益权互换业务参与。此外,近两年来,亦有外资机构入股境内私募公司或成立独资外商企业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例如元胜(Winton)、德劭(D.E. Shaw)、Two Sigma,不过这几家量化巨头并非高频交易机构。

事实上,海外成熟市场高频交易司空见惯,但无论在海外还是中国,对高频交易褒贬不一。“我认为,高频交易可以设置一个阈值,不允许过高。一定程度的高可以提供流动性,但过高对市场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2011年的flash crash(闪崩)就是因为高频突然不交易,需要对高频设置一个做市商限制,不能任意停止。”资深全球宏观交易员袁玉玮对记者表示。

早在2021年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在成熟市场,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比较普遍,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如何看待入市资金结构和新型交易工具,如何优化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