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战略储备

保油价?以前靠沙特,现在靠中国

在原油市场,中国接棒沙特成为新的油价“稳定器”?

尽管全球需求增长仍处于降温状态,但今年4月OPEC+意外决定快速恢复产量,令市场措手不及,分析预计该组织甚至可能在本周末的会议上考虑进一步增产。

然而,在经历了最初的震荡后,原油市场展现出相对的韧性。据媒体报道,根本原因在于另一个关键角色的介入:中国。

分析认为,中国正大量采购原油以填充其战略储备,而这些被吸纳的过剩原油通常不会被纳入全球可追踪的商业库存中,因此不会反映在国际油价上。

这意味着,尽管作为消费大国的中国本能地倾向于更低油价,但其当前的储备行为却比沙特更能支撑市场。

“沙特看跌期权”的失灵,中国接棒

多年来,石油交易员中流传着一个“沙特看跌期权”的说法。这与股票投资者眼中的“美联储看跌期权”类似,即市场相信,一旦油价跌得太厉害,沙特及其OPEC伙伴便会通过减产来托市。

这一信念在过去几年屡次得到验证,最典型的案例是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沙特牵头达成了每日减产1000万桶的历史性协议。

然而,据媒体分析,今年这一所谓的“救市机制”已经基本失灵。沙特在4月推动增产的决定,完全无视了全球需求放缓、可能的贸易威胁,以及美洲地区大量新增的供应。

在沙特放弃其传统角色之际,中国承担起了稳定市场的责任——通过持续吸纳廉价原油,填充其战略石油储备(SPR)。

由于被用于战略储备的原油通常不会进入西方消费国的储罐等“可见库存”(visible inventories),因此国际油价基准无法完全反映这部分被转移的供应,这些过剩的原油供应虽然客观存在,但在定价层面似乎已从市场上消失。

结果是,作为全球最大原油买家,中国目前的行为客观上比产油国沙特更能支撑油价。

目前,华尔街普遍预测,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26年,全球原油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供应过剩。然而,交易员们认为,只要这些过剩的桶数持续流入中国的战略储备库,那么就价格而言,供应过剩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市场的关键风险点已经转移。

分析指出,未来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中国囤积原油的意愿减弱,全球石油市场可能会面临一场“痛苦的清算”。届时,被暂时隐藏的供应过剩问题将暴露无遗,给油价带来巨大下行压力。

加油的先等等!油价或迎今年首次下跌,重回“8元时代”

美国等释放巨量储备 原油价格震荡整理

近段时间,俄乌局势尚无突破性进展。在能源制裁方面,从原油、天然气延宕至煤炭。

4月8日,欧盟正式通过对俄罗斯实施的第五轮制裁,包括禁止进口煤炭、木材、化学品和其他产品。其中煤炭进口禁令从今年8月第二周起全面生效,从4月8日当天起不允许同俄签署新的煤炭供应合同。

据悉,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煤炭是欧盟最容易切断的俄欧能源贸易。董晓宇指出,欧盟启动的第五轮制裁目前在相关欧盟国家并未完全达成共识,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度很深,需要从俄罗斯进口25%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

“俄罗斯煤炭向欧盟出口的贸易额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占比较小,欧盟选择从煤炭下手进行制裁,一方面是向美国表明态度,另外一方面煤炭对欧盟能源消费影响较小,操作难度不大。”董晓宇解释道。

对油价来说,最具有影响的事件为4月1日以来,美国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从其战略储备中释放1.8亿桶原油,国际能源署(IEA)的其他成员国也宣布将净释放6000万桶原油。

这2.4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将弥补俄罗斯受到制裁后出现的原油供应短缺,也持续影响油价走低。该消息不断发酵,4月11日,WTI原油期货收盘跌至2月25日以来的最低水平,93美元。

出乎意料的是,4月12日,WTI原油期货又上升回100美元以上。陈卫东告诉时代财经,油价再次反弹的原因是欧佩克国家的拒绝增产的表态。

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4月11日指出,由于当前以及未来的相关制裁行动,可能会导致俄罗斯原油出口每天减少700万桶,考虑到当前的需求前景,想要弥补这部分的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

董晓宇指出,4月以来油价整体上呈现下跌走势,期间曾有弱势震荡整理,表明短期市场情绪较为低迷、焦灼,缺乏明确方向指引。

所谓“明确的方向”到底指什么?陈卫东对时代财经解读为政治博弈。

陈卫东分析,今年8月份将是美国中期选举,再此之前,拜登会竭力让油价回落。在还没调整到位之前,原油价格会在100美元上下高位宽幅波动。

“油价的关键还在于沙特,2.4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大概能够弥补俄罗斯的原油缺口约80天。而美国与沙特的博弈持续进行。”陈卫东补充道。

中石油经研院4月12日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22年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市场恐慌情绪上升的影响,油价还将高位震荡,不排除短期油价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可能性。中石油经研院表示,在基准情景下,预计布伦特原油2022年均价为97-100美元/桶。

通胀遇上高油价 物价指数“雪上加霜”

国际油价整体处于高位运行,给全球通胀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4月12日,美国公布3月CPI数据,充分反映了地缘政治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据华安证券援引美国最新的物价数据,能源方面,3月同比上涨32%,环比上涨11%,相较2月提升7.5个百分点,主要受汽油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叠加美国放松疫情管控带动的出行需求上升,推动3月份美国汽油价格最高涨至4.18美元/加仑,较2月份上升20%,涨幅明显。

据财联社报道,近日亚洲部分国家已陆续公布3月通胀数据,其中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韩国通胀数据涨幅均超过预期。

中国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是三个月来最大涨幅,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超过8.3%,均高于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测。印度3月的通胀率达到6.95%,创下17个月以来新高,已连续第三个月高于印度央行的通胀目标区间上限。

据新湖期货分析,3月CPI超预期,主要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能源危机,同时海外粮食危机已经初现端倪,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过去的3月份,蔬菜价格往往会季节性回落,而今年的3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新湖期货认为,除了因为多地疫情封控对蔬菜的收购和运输产生较大扰动,还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汽柴油价格的上涨推升运输成本,以及石油化工产业链下游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价格上涨,推升蔬菜的生产成本。

据牛津经济研究院4月12日发布的简报,自2021年10月以来,亚洲(除中国外)的食品通胀率已上升2.7个百分点至4.5%。该机构预计这种上涨趋势将持续到第二季度,甚至对某些国家来说,还可能延长到第三季度初。

董晓宇对时代财经分析,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将决定对全球经济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目前叠加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仍受疫情阻断的影响,经济下行的态势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