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人民币

写人民币时,是不是前面有了¥,后面就不应该加“元”字了?

是的,后面就不应该加元了。¥是在人民币小写前用的符号,改为大写后要在前边加”人民币”3个字,后缀必须加元.例如10000元,小写为¥10,000.00,大写人民币壹万元整。200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学习辅导读本中有详细释义,称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作为支付单位的代号,人民币符号是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

1.人民币(RM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符号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71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截止到2020年,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2.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币于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纸币和5角、1元硬币除外)。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是1999年、2005年、2015年、2019年、2020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举行的会议上透露信息:将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决议已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

3.2015年11月12日,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发行。2019年8月30日起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硬币。2020年11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

拓展资料:

1.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陈列出来的五套人民币中,与后四套不同的是,第一套(除1953年版5000元渭河桥图案券外)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与汉字面额的排列均为自右向左。

2.1952年毛主席审阅票版时,提出人民币行名排列应由左向右,所以自1953年起,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的排列一律改为由左向右了。

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918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25日,央行网站显示,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4年11月2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918元,1欧元对人民币7.5645元,100日元对人民币4.6923元,1港元对人民币0.92408元,1英镑对人民币9.0868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7227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2319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5.3765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8.1020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817元,人民币1元对1.1152澳门元,人民币1元对0.61784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4.4107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4979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94.19韩元,人民币1元对0.50803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1981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54.2374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7224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859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5185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5245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4.76334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2.8198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7635泰铢。

校对 刘军

9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调28个基点

9月11日,人民币美元中间价上调28个基点,报7.1034。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5年9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034元,1欧元对人民币8.3158元,100日元对人民币4.8262元,1港元对人民币0.91189元,1英镑对人民币9.6217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7058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2249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5.5452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8.8998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293元,人民币1元对1.1301澳门元,人民币1元对0.59328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9236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4610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95.23韩元,人民币1元对0.51667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2775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7.2557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1228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8976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3144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966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5.80600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2.6164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4640泰铢。

管涛:“8·11”汇改十周年——市场化始终是最亮底色

“8·11”汇改初期,我国遭遇了“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高烈度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到2016年底,人民币汇率跌至7比1附近,外汇储备离跌破3万亿美元也是一步之遥。2017年,通过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更好反映经济基本面变化和防范市场顺周期羊群效应,进一步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实现了汇改的成功逆袭。2018年初,央行宣布恢复汇率政策和监管政策中性,基本退出了外汇常态干预。2019年8月初,人民币破7,打开了可上可下的空间,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至此,“8·11”汇改的预期目标基本达成。

市场化是汇改的主要脉络

“人民币汇改,机制比水平更重要”,是业界的一个基本共识。“8·11”汇改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延续。

1994年初汇改建立现行外汇管理新体制之前,在外汇留成与上缴制度基础上,我国逐步确立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安排。其中,官方汇率逐渐由固定走向有管理浮动,市场汇率逐渐随行就市,走向自由浮动。到1994年初汇率并轨前夕,随着外汇留成比例不断提高,市场调节的外汇收支活动比重高达80%。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官方汇率并到市场汇率,人民币贬值幅度并非一般认为的33.3%(5.8/8.7-1),而是6.7%【(5.8×20%+8.7×80%)/8.7-1】。当年提振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并非汇率贬值,而是实施一揽子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正式引入了出口退税制度,退税比率分为11%、13%和17%三个档次。同时,配合取消外汇留成与上缴,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制度,调动了中资企业出口收入结汇的积极性。因为中资企业在银行结汇后,才可以凭结汇水单申请办理出口退税。国家得到了真实的外汇收入,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出口回报,政府和市场“双赢”。这充分体现了改革的艺术。

汇率并轨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单一”并非单一盯住美元,而是相对并轨之前存在双重汇率,现在境内所有外汇收支活动统一使用市场汇率。“有管理的浮动”也不是2005年“7·21”汇改后才引入的,而是1994年初就确立的汇率制度安排。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主动收窄汇率波动区间,都是在有管理浮动的制度框架下阶段性的汇率政策。

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外汇供求关系总体供大于求。1994年初~2025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至32407亿美元。其中,交易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加32195亿美元(包含央行外汇干预和储备投资收益),汇率及资产价格变动引起的外汇储备减少1866亿美元(即负估值效应)。

在外汇供求的驱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升值。到2025年7月底,境内人民币中间价较1994年初升值21.5%,较2005年“7·21”汇改前夕升值15.6%,较并轨前夕的加权平均汇率升值13.4%。到2025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BIS)编制的人民币名义(NEER)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较1994年初分别升值64.2%和63.3%,在57种货币中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位(同期美元NEER和REER升值46.3%和22.6%);较2005年7月分别升值37.5%和26.5%,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一位(同期美元NEER和REER升值17.5%和14.5%)。

均衡汇率可意会不可言传

理论上,均衡汇率是指使一国经济同时达到内外均衡状态时对应的汇率水平,即对内经济实际增速达到潜在增速,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对外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国际警戒标准为经常项目差额不超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4%)。现实中,市场和政府对均衡汇率可能都难有“先见之明”。

如1994年初汇率并轨,正值1993年国内经济过热,人民币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1993年下半年,我国个别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跌破了10(当时外汇调剂市场还没有全国联网,都是区域性的,一地一价)。因此尽管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到了8.7,但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是能够守住的水平,黑市价格一度跌到9。然而,并轨当年,人民币中间价不跌反涨3%,同时外汇储备翻了一番,增加304亿至516亿美元。这一直持续到1997年底,中间价较并轨初期累计升值5.1%,外汇储备增至1399亿美元,较1993年底增加5.6倍。

再如“7·21”汇改,人民币中间价一次性升值2.1%,从日间的8.2765升至8.11,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汇改前夕,企业众口一词地反映,若人民币升值4%~5%,我国出口将丧失国际竞争力。

实际情况却是,“7·21”汇改后,人民币开启了一波单边升值,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2012年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临时性冲击外,一直持续到2014年初,中间价最高升至6.093,较汇改之初最多升值33.1%。同时,我国出口不仅没有崩塌,反而自2007年起跃居全球榜首;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尤其是2007年以贸易顺差为主的经常项目顺差占到名义GDP的9.8%,远高于±4%的国际警戒标准。

2025年6月,BIS口径的人民币REER为86.22,较上年底贬值5.8%,较上年同期贬值5.4%。有观点认为,人民币REER贬值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扩大,意味着人民币显著低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对外部门看,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指向人民币汇率可能低估,需要升值。但从对内部门看,我国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同比负增长,其他物价指数通胀要么为负要么偏低,显示经济运行处于负产出缺口,又指向人民币汇率可能高估,需要贬值。

这轮人民币REER自2022年3月(美联储上轮加息周期的起点)起见顶回落,主要反映了海外高通胀而国内低物价引致的境内外通胀差异的影响。2022年4月~2025年6月,人民币REER累计下跌19.0%,远超同期人民币NEER累计7.7%的跌幅。即便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扩大,也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增速慢于出口所致。2022~2024年,我国(美元口径)出口年均增长2.5%,进口下降1.2%,贸易顺差增长16.0%;2025年前7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进口下降2.7%,贸易顺差增长31.2%。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2025年对外部门评估报告》指出,到2024年,人民币是强于基本面隐含的均衡汇率水平的11种货币之一。IMF使用的均衡汇率测算方法主要基于基础均衡汇率(FEER)框架,即通过分析成员经常项目差额与基础经济状况(如劳动生产率、物价水平等)的匹配程度,测算出与外部可持续性相一致的汇率水平。该方法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宏观平衡法,即通过分析GDP、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确定均衡汇率;二是‌均衡实际汇率法,即结合REER与基础经济指标的偏离程度测算;三是‌外部可持续性法,即评估经常项目差额是否与外部经济环境(如国际资本流动、贸易伙伴需求等)保持协调。

汇率市场化依然未有穷期

如前所述,均衡汇率定性容易定量难。更为关键的是,当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市场汇率容易出现偏离经济基本面的过度升贬值,即汇率超调。

2014年我国外汇形势的突然逆转就殷鉴不远。2014年年初,境内人民币中间价升破6.10,交易价升至6.04附近,人民币眼看就要破6进入5时代。同年“4·12”汇改,将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汇率波幅由±1%扩大至±2%。此后,人民币出现回撤,再度跌破6.20。在此背景下,上半年银行即远期结售汇持续顺差,累计达1883亿美元。6月底,外汇储备余额39932亿美元,较上年底增加1719亿美元,其中交易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加1486亿美元。当时,大家觉得外汇储备多了是个负担,还在讨论如何把这4万亿美元储备用掉甚至分掉。

2014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紧缩预期升温,美元指数加速升值,我国外汇形势急转直下。自8月起,银行即远期结售汇持续逆差,下半年累计逆差625亿美元。下半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减少1502亿美元,其中交易引起的外汇储备减少298亿美元。到2014年底,境内人民币交易价相对当日中间价由强转弱,偏离幅度持续在1%以上。事实上,2014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短期资本流动相当于基础国际收支顺差的1.63倍,显示年初的人民币加速升值是短期资本流动驱动的赶顶行情,汇率超调迹象明显。可见,试图通过有管理浮动,让人民币逐渐从低估趋近均衡合理水平恐是徒劳。

“8·11”汇改后,前述情形得到了极大改善。如2018年4月~2020年5月,受中美经贸摩擦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境内人民币交易价由6.28跌至7.20附近,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下称“银行结售汇”)累计顺差986亿美元,其中仅有10个月份为逆差,月均逆差85亿美元。这与“8·11”初期动辄成百上千亿美元的逆差形成鲜明对比,2015年8月~2018年3月,31个月份结售汇逆差,月均逆差284亿美元。其间,央行除动用逆周期调节因子、跨境投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金融机构法定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审慎措施外,没有恢复大规模入市干预及传统的外汇管制措施。

再如2022年,在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境内人民币交易价由6.30跌至7.30附近,但全年银行结售汇顺差累计771亿美元,其中仅有4个月份为逆差,月均逆差42亿美元。还如2023年上半年,受防疫转段后经济复苏预期波动的影响,境内人民币交易价由6.80再度跌至7.30附近,同期银行结售汇顺差790亿美元,仅有1个月份出现少量逆差39亿美元。

关于最优汇率选择(包括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政策操作)的国际共识是:没有一种汇率选择适合所有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时期。因为任何汇率选择都有利有弊。这些年,在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框架下,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明显增强,起到了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并为货币政策拓展了自主空间。2020年初达成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也充分肯定了保持汇率灵活的重要性。

但是,汇率灵活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易受市场情绪驱动,出现汇率超调。故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时隔三年重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主要是针对2020年6月初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单边升值,7个月累计升值近10%。2022~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又连续三年强调汇率维稳,主要是针对人民币的持续单边贬值。近年来,央行多次重申,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没有无痛的政策选择。如2023年7月以来,境内人民币交易价在7.30附近止跌,这导致单边压力和预期积累。结果,2023年7月~2024年7月,银行结售汇持续逆差,累计逆差4092亿美元,月均逆差315亿美元,与前述“8·11”汇改初期的外汇供求失衡状况不相上下。尽管央行一再强调货币政策对内优先,但市场预期汇率维稳对货币政策的掣肘,以及据此采取的资产美元化、负债本币化的财务操作,依然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1994年初汇率并轨至今已逾三十年。在有管理浮动的框架下还有待进一步克服“浮动恐惧”,完成汇率市场化的惊险一跃。市场汇率风险意识日益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外汇市场运行机制日益完善,这为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信用卡汇兑“省一步” 多银行结算币种从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信用卡支付出现一项变化。

近期,多家银行对信用卡的外币交易进行了币种升级,将过去以美元入账切换为支持人民币入账。截至目前,已有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平安银行(000001.SZ)完成了这一调整。

这一细微的调整,将缩短跨境支付的汇兑流程。过去,非美元的境外消费需经过“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两次汇兑,而完成币种切换后,将省去其中一次,这将降低因汇损带来的“摩擦成本”,或能提升刷卡意愿。

市场对此解读不一。有观点认为,这是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压力下的营销行为,称“拼汇率时代”即将来临;也有观点将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联系。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银行、卡组织等多方了解到,本次实际主要为银行应卡组织(如万事达)方面要求所作出的调整。

信用卡“币种升级”

9月12日,招商银行发布《关于招商银行部分万事达信用卡跨境交易结算币种切换的公告》称,自2025年10月28日起,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结算币种由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具体来看,该行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从“由万事达卡组织以美元金额提交至该行,该行将美元金额转为人民币”,变更为“直接由万事达卡组织转换为人民币金额提交至该行”。入账币种仍为人民币保持不变。

据介绍,本次调整涉及招行发行的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万事达白金信用卡、万事达世界信用卡三款产品。

此前8月,平安银行亦发布公告,自9月25日起,平安银行信用卡支持外币交易以人民币入账,客户的外币交易可以选择以人民币入账或以美元入账。

与招商银行仅涉及万事达卡不同,平安银行本次涉及针对万事达、Visa、JCB信用卡外币交易的入账币种进行升级优化,且主卡持卡人可通过APP操作开通或关闭该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万事达卡的升级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原仅支持境外使用的存量卡的迁移;第二阶段则是8月份以来的“币种升级”,即从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均对原仅支持境外使用的万事达卡品牌存量单标信用卡进行升级,主要拓展境内人民币交易功能,但境外的结算和入账安排保持不变。

卡组织的竞争

若观察手中的信用卡,常能见到银联、万事达、VISA、运通(Amex)等标识,再加上境内相对少见的JCB、大莱(Diners Club),即为俗称的全球六大信用卡组织。

其中,万事达和美国运通已完成“本土化”,获得了中国内地的银行卡清算牌照,再加上本土企业的中国银联,组成了目前能在内地发卡的3个持牌卡组织。

万事达在中国内地的运营主体称为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万事网联),于2024年5月开业。

去年,万事网联曾发布《关于万事达卡品牌存量银行卡升级和迁移的公告》,称将协同境内各合作银行,主要是对部分仅限境外使用的存量信用卡产品进行升级,并向全新的“中国万事达”银行卡等承接产品进行迁移。

而8月以来面向境外消费的“币种升级”,似乎是该公司本土化业务策略的扩展延续。接近万事达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复称,此举利好客户,旨在给客户更好的体验。

另一方面,“币种升级”亦涉及卡组织间的竞争。

从支付链路来看,在以往,万事达卡、VISA等一般需要经过“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的流程,即先按照卡组织挂牌汇率转换为美元,银行方面再按记账日当天汇率转为人民币记账。

“例如,用美元信用卡去加拿大消费加元,事实上经历了一次加元对美元的结算,以及一次美元对人民币的还款,这实际上是不划算的。”一位资深信用卡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若万事达卡在内地完成币种从美元到人民币的切换,或有助于其内地发卡规模的扩大,同时首批合作银行亦会受益。

目前,中国境内发行的万事达卡可分为“万事达卡+银联”双标卡、“银联+万事达”套卡、万事达外币单标卡、“中国万事达”卡。

值得注意的是,万事达所指存量卡包括万事达卡单标卡,以及“万事达卡+银联”双标卡。其中,“双标卡”在国外并不存在,因为按国际惯例,一张卡只能归属于一个银行卡组织。这是我国独有的、源自加入WTO以前、金融市场开放初期的历史产物。其中,第一张双标卡是2002年招行发行的银联与万事达的双币卡,此后各银行纷纷效仿推出双标卡。

不过,对于银联卡而言,上述“两次换汇”的问题并不存在。因为作为本国发行的本币卡,银联信用卡支持境外消费由当地货币直接转换为人民币入账,汇率以银联为准。

上述信用卡从业人士向记者分析称,银联卡的优势在于对普通人而言汇率最划算,但局限性在于部分地区的覆盖度不够高。

同时,万事达的升级亦有插曲。近日,某股份制银行万事达卡盗刷事件引起关注,这正是一张以美元结算的存量卡。万事网联9月13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在中国境内监测到部分未经授权的交易,万事网联与发卡银行一起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调查,成立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并共同推进相关持卡人的资金保障流程。

此外,万事达亦在布局借记卡。近年来,招行、广发、平安、中信均新发或升级其万事达借记卡。

影响几何

回到信用卡行业本身,“币种升级”客观上是否对境外消费刷卡有促进作用?

不能否认,信用卡行业依然承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为7.15亿张,较一季度减少600万张,环比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三年内减少9200万余张。

从银行中报数据来看,11家银行披露了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或交易金额均同比下滑;其中招商银行同比下降8.54%,中信银行同比下降12.54%,兴业银行同比下降11.27%。

信用卡承压亦成为各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拖累项。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信用卡户均消费、笔均消费金额在下降,是信用卡收入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年手续费收入的最大压力点。

据招商银行公告介绍,本次币种切换将带来两个变化:一是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将直接由万事达卡组织转换为人民币金额后提交至该行,汇率以万事达卡官网公布为准;二是指定卡产品的境外预借现金(含港、澳、台)手续费的最低、最高收费标准,由“其他线路”变更为“人民币结算线路”,收费标准以招行官网公示为准。该调整最晚自10月31日起生效。

“卡组织的汇率一般比国际汇率标准稍低,但不同卡组织间会不会有差异、切换后具体优惠多少,短时间难以计算。”上述信用卡资深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预计调整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更多体现为成本上的微小浮动。

另一方面,尽管“币种升级”更多是卡组织的调整,但合作银行万事达卡的升级存在先后之别,是否会对市场份额有短期影响?

对于万事达是否有意将币种调整推广至更多合作银行,截至发稿,万事达称已收悉但并未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的问询。

不过,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行暂没有相关的调整,目前该行万事达信用卡单标卡是人民币入账人民币还款,双标卡是美元入账人民币还款;另一信用卡中心人士向记者直言,这更多是银行和卡组织之间的调整,不直接涉及顾客,客户体感是否有变化不好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