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估值

【财报案例篇-京东上篇】为什么眼下京东的处境就是个大写的尴尬?

一周多前,微博账号“今晚月色很美1994”爆料称,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从京东拿到一笔价值200万的合同,负责为京东提供有关“阿里巴巴二选一及垄断”的报告,并帮京东拟定《推动工商总局对天猫平台“二选一”反垄断立案调查项目建议书》。

随即,互联网实验室否认了合同的存在,而京东却保持了沉默。

今年以来,京东与阿里巴巴之间的“二选一之争”愈演愈烈,被迫选边站的平台商家怨声载道。

孰是孰非,笔者不得而知,但从京东今年Q2、Q3财报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来推断,京东有足够的理由来挑起“二选一之争”,这一场场公关战、口水仗的背后,是京东对未来发展的巨大焦虑。

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笔者就带着各位从京东财报中对GMV披露方式的变化中,看看它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股票估值没有真正客观的标准

分析京东财报之前,笔者先说说如何资本市场是如何为股票估值的。

经过两百多年发展,西方证券市场涌现出无数对股票进行估值的理论和方法,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大致都可以被分为两类:

第一类,基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进行测算,如DCF模型(即现金流折现模型,又进一步分为FCFE和FCFF)、EVA估值模型(即经济增加值模型)等,被称为绝对估值法;

第二类,是参照其它上市公司的交易价格对公司进行估值,称为相对估值法。为了对企业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要先计算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市现率等,然后与同类公司现在与过去的数值进行比较,所有类似的方法都可以归类为“乘数法”。#PEG估值法也可归为乘数法#

其它如期权定价、套利定价、MM理论等“新潮”估值模型的使用还局限在特定的场合,例如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法计算股权激励成本。

第一类看起来更“科学”、更“高大上”,但以过往的数据推断企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盈利本身并不客观,毕竟“天有不测风云”。而且,因为“明年的100元不如现在手中的100元值钱”,所以要将未来的盈利折算成现值。而且,对折现率的选择难以排除主观性,且对计算出来的现值影响巨大。

这个方法的本质是要证明“人比市场聪明”,但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交易出来而不是估出来的,市场有“一票否决权”。正因为如此,经过两百年努力,绝对估值法在西方证券市场的使用率仍然低于50%。

第二类更富有“富有梦幻色彩”,就是拿PE、PS与“隔壁老王”比来比去。牛市的时候,眼睛向上看:甲公司PE都100倍了,同类的丙公司才60倍,该轮到丙公司大涨了。熊市时向低处寻:乙公司PE为30倍,丁公司才20倍,后者下跌空间有限,更安全……

在中国,相对估值法的使用率高达85%以上。

对大盘蓝筹股,比如谷歌、苹果、微软、IBM、GE、可口可乐等,资本市场都会采取绝对估值法,A股的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也是采取这种估值方法。会被采取绝对估值法的公司,不仅必须有利润,而且利润还得是可以精准预测的。

如果公司不成熟、拓展业务要烧钱,甚至没有盈利,只有采取其它的估值方式。

既然估值没有客观标准,我们还有必要去研究吗?当然有!因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机构投资者都要遵循一定的估值标准,才敢真金白银地投入巨资。企业亦会迎合“金主”,调整经营方略并打磨在财报披露技巧。

京东自然也深谙此道。

为什么京东总拿GMV增速说事

所谓的GMV,是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简称。只要是订单,不管消费者是否付款、卖家是否发货、是否退货,都可放进GMV这个“大箩筐”里。

可以说,GMV相当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洽谈会”后公布的“意向投资金额”,是电商平台炫耀政绩的道具。

对于曾经连年亏损的京东,资本市场无法根据市盈率进行估值,于是GMV增速成为最重要的估值依据。

事实上,对高成长性企业采用市盈率(PE)、市净率(PB)来估值无法反应企业的真实价值,因为都是用烧钱换市场,利润成了“遥远的传说”,而净资产与市值相比也少得可怜。

市销率(PS)相对靠谱一些,而更准确的是市销增长率(PSG),即市销率与增长率之比,默认的取值标准是1(小于 1 被低估,大于 1 被高估)。例如市销为 30 倍时,增长率为 30%,则 PSG 为1,既无高估亦无低估。

对于京东等电商,PS、PSG 中的S取总交易金额(GMV)还是营收呢?本着估值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我们取 GMV 来计算。

假如:2016年 Q3、Q4 及 2017 年Q1、Q2这四个季度 ,京东 GMV 平均增长率为45%,GMV总额为7874亿(约合1200亿美元)。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市值在630亿一线,PS为0.55、PSG为1.22,说明京东至少被高估了20%。

采用 PSG 估值并且用 GMV 替代“S”(即销售额),是对京东最“优惠”的估值模型。

然而,如果这个模型计算的数值都显示京东被高估,京东市值将面临下行压力。

对京东来讲,GMV估值模型的适用范围是同比增速不低于50%,而这个指标已被“击穿”。2014年Q1至2015年Q4,京东GMV平均增速还在80%以上。进入2016年后,京东GMV增长率迅速降到50%以下。

京东GMV增速变化_股票估值的案例_京东估值方法分析

来源:虎嗅

京东已经逼近了自己的GMV底线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京东GMV的构成了。

京东由“自营”模式起家,刘强东据此提炼出“甘蔗”理论:“消费品行业包含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好比是十节甘蔗。”

刘强东认为“十节甘蔗”中前5个归品牌商、后5个归零售商。京东自营的策略就是努力 “多吃几节甘蔗”,即,不只是做交易平台,还要将业务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京东自营商品各类虽少但质量相对可靠、送货相当及时。可以说当年与淘宝购物体验反差,是京东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营业务是京东的招牌,是京东DNA的核心。

可咱们前面说过,在资本市场上京东以GMV高速增长为卖点,要提高GMV增速,引入第三方卖家势在必行。毕竟那句老话说的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什么都自己干,增加品类、兴建仓库、招募配送人员都需要极大的时间成本,太影响增速。

于是以自营起家的京东,成为“自营+第三方卖家”的混合平台。自营业务赚差价、赢口碑;第三方卖家帮助京东丰富品牌、保持GMV增速并贡献利润。

如今,京东已逐渐把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份额提高到40%左右。

股票估值的案例_京东估值方法分析_京东GMV增速变化

来源:虎嗅

其实京东的“第三方业务”与天猫模式相当接近,而且前者对第三放卖家的管控能力和经验均不及后者,通俗地说是“消耗”口碑的。2016年4月,京东不得不清洗掉2万多第三方卖家(其中服装服饰类占70%),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

假如京东GMV的一半以上由第三方卖家贡献,假如消费者有50%的概率体验第三方卖家与京东自营的落差,京东岂不就不是京东了?!

所以,这些年京东一直守住的底线就是——第三方卖家在GMV中的比重不超过50%。

GMV对京东估值的意义该降权了

2017年8月13日,京东发布了Q2财报。8月15日,笔者发文提出“GMV对京东估值的意义应当下降,或者说“降权”。原因有三:

一是结构巨变,影响纵向可比性。

“自营”和“第三方”两种成分构成的GMV,在增长机制、用户体验、经济效益方面有很大差异。好比一个有五套房的拆迁户,把租金与工薪混称为收入,外人无法知晓其收入增长是因为工作干得好,还是租金涨得高。

二是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横向可比性。

但由于各家尺度不同,横向比较意义不大。正如马拉松没有世界纪录只有所谓的“最好成绩”,因为每个赛事的地形起伏、气候条件无法统一,直接对比柏林马拉松与首尔马拉松的成绩实则不太严谨。

京东公布一个GMV,比方说是4000亿,然后说“按友商的计算方法”应该是5000亿。但京东的GMV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具体剔除哪些、计入哪些,外人不得而知。

这还只说的电商平台,现在携程、新美大伴随纷纷公布GMV,这其中负责任的公司会讲解具体算法,忽悠的公司只报一个大大的数字。

三是履约率波动,GMV犹如“橡皮筋”,难以充当“标尺”。

拿同一家电商平台各个时期的GMV进行纵向比较时,还需注意履约率,毕竟,GMV指的是消费者提交订单的总金额,而不管最终是否交易付款成交,是否出现退货。

以京东2017年Q2公布的财报数字为例,其自营业务GMV达1366亿,而列入财报的自营业务营收为854亿,相差竟达512亿,履约率为62.5%,而2015年Q2,京东自营业务履约率为65.9%,再往前推,京东在2014年Q2更是高达68.9%。

京东估值方法分析_京东GMV增速变化_股票估值的案例

上证研究 | ESG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沪深300成分股ESG报告披露率_证券公司治理准则_ESG报告A股市场披露率

2021 年,A股市场上有1125 家公司发布了ESG 报告,但A 股公司发布 ESG 报告的比例近10年呈波动态势,未有显著提升。沪深 300 成分股的 ESG 报告披露率远高于 A 股平均水平,且有明显增长。

在投资人越来越重视投资标的的ESG表现时,拥有较高ESG标准的公司,其股票流动性更好,流动性折扣等定量分析中应予以体现。具体而言,在流动性折让(DLOM)的估算和应用中,应当考虑ESG表现对投资人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对股票流动性的负相关性。

为响应国家政策、助力完成“双碳”的总体目标,大部分采掘业公司已设定减排工作规划。采掘业公司应重视ESG风险,抓住ESG发展机遇,将ESG作为矿山业务模式和运营的关键组成部分,以提升公司价值的同时助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在近10年间的快速发展,ESG的重要性被广泛普及,以投资人为主的利益攸关方对ESG的关注日趋提升,而ESG 对估值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以采掘业为例,旨在讨论 ESG 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估值中的具体应用,并为采掘企业进一步发展ESG提出建议。

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发展状况

ESG代表环境(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的价值理念,是衡量企业或公司投资策略中的可持续性和道德影响时的关键因素。ESG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社会负责的认识,投资者将从事烟草生产或参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商业活动业务的公司股票甚至是整个行业从其投资组合中剔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发展,ESG考量范畴已经大大拓宽,包括企业商业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道德考量、价值观一致、人力资本、产品责任、企业治理等诸多方面。

1.ESG信息披露

随着ESG理念在近10年间的快速发展,ESG的重要性被广泛普及,立法者和监管机构对ESG相关的信息披露的关注也日益增强。欧盟于2014年颁布《非财务报告指令》,要求员工人数超过500人的大型企业必须披露ESG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10 年2月8 日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披露指导意见》;港交所于 2012 年出台《环境、社会和治理指引》,建议所有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并于2020 年7月1日起将ESG披露要求进一步提高,强制性要求每家公司提供一份强调环境、社会和治理考虑因素的董事会声明;中国证监会于2017年同环保部签署《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并于2018年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有责任披露ESG信息。

2021 年,A股市场上有1125 家公司发布了ESG 报告,但A 股公司发布 ESG 报告的比例近10年呈波动态势,未有显著提升。沪深 300 成分股的 ESG 报告披露率远高于 A 股平均水平,且有明显增长。

2. ESG评级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ESG考量是可持续投资的基础,市场对ESG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ESG数据通常是定性的,如无定量衡量则难以支持投资决策。因此,全球评级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对ESG信息的分析并转化成定量数据。全球各大主要评级机构也都有针对性的开发了多种ESG评分、评级和指数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提供ESG评分的评级机构数量已超过600家。其中,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穆迪(Moody’s)、富时罗素(FTSERussel)、标普道琼斯(S&PDowJones)、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晨星(MorningStar)、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等国内外著名的评级机构和组织都在跟踪发布ESG评分数据。但在评级方法与形式上,各大评级机构对同一主体的评级尚未达成全面共识。

3.ESG投资的高速发展

ESG投资总额近年来呈指数级增长。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发布的《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显示,截至2020年,在统计范围内的全球可持续投资总额已高达35.3万亿美元,比2018年的统计增长了15%。可持续投资占比已经超过统计范围内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高达35.9%,比2018年更是增加了33.4%。2021年加拿大是可持续投资资产比例最高的市场,达到了62%;其次是欧洲(42%)、大洋洲(38%)、美国(33%)和日本(24%)。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北美和欧洲继续占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的8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的可持续投资资产比例仅为2%,远低于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水平。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ESG理念的觉醒,在ESG投资已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的大背景下,ESG评价体系建设也在加快,可持续投资资产比例也在逐年提高。

截至2021年11月中旬,全球有4500多家机构加入由联合国成立的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于2006年发布的责任投资原则(PRI),较 2020 年底增长近 30%,总资产管理规模达120万亿美元左右。截至2021 年9月,国内共有74 家机构签署了责任投资原则,涵盖3 家资产所有者、54 家资产管理机构以及17 家第三方服务机构,签约机构数量较2020 年新增约20 家。

ESG在采掘企业估值中的具体应用

1.采掘业的特殊性推动行业ESG的发展

与其他行业相比,采掘业的ESG元素范围广泛。环境主题方面有生物多样性、废物、水及资源的使用等。社会责任主题方面包括社区及社会责任、古迹保护、劳工人权以及安全健康等。治理主题方面涉及公司治理模式、合规、高管薪酬、多元化、征税方法等。具有更良好ESG表现的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价值。

加强对企业ESG的投资,提升ESG评级,进一步完善企业的ESG表现必将成为任何一家矿业公司的战略和政策核心组成部分。

同时,与矿产和采掘企业相关的ESG立法和监管也在推动ESG发展。2021年1月1日,欧盟新的冲突矿产法规生效,要求进口商遵循经合组织建立的五步尽职调查框架,以确保锡、钽、钨和金以不为冲突提供资金的方式生产。然而,整体而言,推动矿业公司向更好的ESG标准方向发展的动力,仍然是以投资者和股东为主的利益攸关方,而不是立法者和监管者的强制执行。

2.ESG考量在采掘企业估值方法中的具体应用

(1)市场法估值

随着ESG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在使用可比公司法这一采掘企业估值中常用的方法时,应当添加ESG指标作为判断可比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即使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均在生产同一矿产,如果两者的ESG表现存在重大差异,无论体现在定量的ESG评级得分的差异,还是定性的在估值日前后出现过重大ESG影响事件等,都应当谨慎考虑两者的可比性,可考虑对估值倍数进行适当调整,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其排除。

在使用可比交易法时,则可以考虑将ESG表现作为估值倍数调整的参数之一。具体实施时,可以考虑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进行,也可以参考ESG指数的发展趋势,对交易估值倍数进行调整,以反映可比交易间不同的ESG策略与表现。

(2)收益法估值

在收益法估值中考虑ESG的重要影响,一般可以在贴现率或现金流预测中定量反映出来。尽管贴现率调整这种 ESG 整合方法,在该行业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相关研究还很有限,尚没有明确的结论,如何确认贴现率的调整幅度仍然是一个较困难的抉择。然而,通过对ESG评级的参考和分析,投资者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企业面临的ESG风险,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确定与ESG风险相关的贴现率的调整幅度。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重复计算折现率中的风险和机会。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属于一个通常受另一行业的ESG因素影响的行业,则可以认为行业 beta(风险度量)部分包括了ESG中“E”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E”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在对现金流量进行额外的向下调整时需要注意,因为它可能已经部分反映在行业beta中。因此,投资者应结合行业和公司的特定特征,以及现金流中的ESG 调整,仔细考虑在贴现率中加入额外的溢价或折扣。

在对现金流量应用 ESG 调整时,个别 ESG 因素的重要性将因行业和公司而异,必须根据具体项目逐案评估。在执行 ESG 相关调整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未来现金流量确定的模糊性。 对现金流进行量化调整的目的是反映ESG相关风险因素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研究显示,与单个价值驱动因素相关的明确 ESG 调整将避免现金流确定的模糊性,这意味着估值师应当更关注与公司密切相关的重大 ESG 问题。

(3)溢价与折让

在投资人越来越重视投资标的的ESG表现时,拥有较高ESG标准的公司,其股票流动性更好,流动性折扣等定量分析中应予以体现。具体而言,在流动性折让(DLOM)的估算和应用中,应当考虑ESG表现对投资人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对股票流动性的负相关性。对ESG表现良好,投资可持续性强的企业,在估值过程中厘定流动性折让(DLOM)时,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定量体现。未来可以通过实践案例来确定某些特定的调整系数。

3.采掘业公司的ESG相关风险与机遇

(1)重视ESG可能带来的风险

采掘业企业天然在ESG层面存在较多的潜在不利因素。具体而言,在环境方面,采掘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同时消耗着大量资源。在社会方面,采掘业作业时对工人人身安全和周边社区生活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在治理方面,采掘业受政策约束,面临着监管机构的处罚。在投资者、利益相关者、政府、压力团体和消费者对透明度和更有效审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采掘业公司亟须认真对待ESG风险,以避免ESG风险可能导致的声誉影响、额外成本、对业务连续性构成的威胁。怀特&凯斯的《2021年矿业和金属报告》中一项调查显示,其采访过的矿业公司中有45%将ESG描述为该行业2021年面临的最大风险。投资者在评估目标公司时倾向于将ESG视为一种中大型风险。这意味着采掘业公司必须适应当地情况,确保将治理改革计划与其经营所在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避免ESG风险。

(2)抓住ESG发展机遇

为响应国家政策、助力完成“双碳”的总体目标,大部分采掘业公司已设定减排工作规划。工作重点从碳排放报告、目标设定转变为可有效实施的减排路径,降低传统能源消耗,着重使用可再生能源、电气化采矿设备等。采掘业在能源转型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世界银行集团报告指出,“实现降低2摄氏度的目标将需使用超过30亿吨的矿产和金属来部署风能、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储备”。故采掘业公司应重视ESG风险,抓住ESG发展机遇,将ESG作为矿山业务模式和运营的关键组成部分,以提升公司价值的同时助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系上海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