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十年才懂的真理:识别“主力洗盘和出货”,仅用成交量就够了

前几天在券商营业部碰到老周,他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叹气,手里的保温杯都没心思拧开。“上周那只新能源股,明明看着要涨,我一买就跌,割肉后又噌噌往上涨,这主力也太能折腾了!”他点开K线图给我看,股价跌的时候绿油油一片,成交量忽高忽低,“我到现在都没搞懂,当时是洗盘还是出货,要是能分清,也不至于亏这冤枉钱。”

老周的遭遇,像极了我刚入市时的样子。2014年那波行情,我买了一只煤炭股,刚开始涨得挺好,后来突然连续3天大跌,成交量也放大,我以为主力要跑了,慌慌张张割了肉。结果割肉后没几天,股价就开始反弹,最后翻了一倍多。那时候我才明白,分不清洗盘和出货,就像在股市里“瞎摸”,要么被主力洗出去错过行情,要么套在高位站岗。

后来这十年,我踩过不少坑,也跟营业部里的老股民、私募朋友聊过,慢慢摸出了门道:其实不用看复杂的指标,单靠“成交量”这一个信号,就能分清主力是在洗盘还是出货。今天就把这些实战经验掰开揉碎了说,全是大白话,新手也能听懂。

成交量洗盘识别_股票成交量突然变小_成交量出货识别

先搞明白:主力为啥要洗盘?出货又是为了啥?

在说成交量之前,得先弄清楚主力的“心思”。很多朋友以为主力就想骗散户的钱,其实没那么简单——主力要赚钱,也得“拉抬股价”,但拉之前和拉到一定程度,想法完全不一样。

洗盘,简单说就是主力“清理浮筹”。比如主力想把股价从10块拉到20块,在拉到12块的时候,肯定有不少散户觉得“赚了不少”,想卖了落袋为安;还有些散户是11块买的,心里没底,一看到股价有点波动就想跑。这些想卖的散户,就是“浮筹”。如果不把这些浮筹清理掉,等主力继续拉的时候,这些人一卖,股价就会跌,主力就得花更多钱去托住股价,不划算。所以主力会故意让股价跌一点,或者在某个区间震荡,让那些不坚定的散户卖掉,这就是洗盘。

我2018年碰到过一只家电股,当时股价从8块涨到10块,然后突然跌了5%,成交量比前一天多了一点,但没到“天量”。我当时有点慌,想卖,结果营业部的王哥拦住我:“你看这成交量,没放太大,主力没跑,就是洗盘,想把不坚定的人洗出去。”果然,跌了两天后,股价又开始涨,最后涨到了15块。后来才知道,当时主力就是通过小幅下跌和温和放量,把浮筹清理了,后面拉起来更轻松。

而出货,就是主力“套现离场”。主力把股价拉到目标价后,比如从10块拉到20块,已经赚了一倍,这时候就想把手里的股票卖掉,换成真金白银。这时候主力会想各种办法让散户接盘,比如故意把股价拉个涨停,吸引散户追涨,然后偷偷把股票卖出去;或者慢慢跌,让散户觉得“是回调,还能涨”,然后一点点把货出完。

2021年的某只白酒股,我印象特别深。当时股价从150块涨到250块,然后突然一个涨停,成交量放了“天量”——比平时多了3倍。我当时觉得“还能涨”,想追,结果王哥说:“这是主力在出货!涨停板上放天量,就是主力在偷偷卖,散户在抢着买。”我没敢追,后来那只股从250块一路跌到180块,追进去的散户套了大半年。

所以说,洗盘是主力“还想涨”,出货是主力“不想玩了”。而成交量,就是主力的“小动作”,能帮我们看穿它的心思。

洗盘时的成交量:3个典型特征,我用2个案例说透

这十年里,我总结了洗盘时成交量的3个典型特征,每个特征都配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大家一看就懂。

第一个特征:股价下跌,但成交量“温和放大”,不会放“天量”。

主力洗盘时,虽然会让股价跌,但不会让成交量太大——因为主力不想真的把股票卖出去,只是想让散户卖。所以成交量会比平时多一点,但不会多到离谱(比如比前一天多50%以内,不会翻倍)。

2020年,我买了一只医疗股,当时股价从12块涨到14块,然后开始跌,第一天跌了3%,成交量比前一天多了30%;第二天又跌了2%,成交量跟第一天差不多。我当时有点慌,问王哥:“这是不是出货?”王哥看了看成交量说:“你看这量,没放天量,主力没跑,就是洗盘。要是出货,成交量早翻倍了。”我听了他的话,没卖。结果第三天股价就止跌了,之后慢慢涨到了18块。后来我才明白,当时主力就是通过“小跌+温和放量”,让那些怕跌的散户卖掉,自己则在低位接了不少筹码。

第二个特征:股价震荡,但“成交量逐渐缩小”。

有时候主力不跌,而是让股价在一个区间里来回震荡,比如在13块到14块之间晃悠,这时候成交量会慢慢变少。为啥?因为刚开始震荡的时候,还有散户觉得“能涨”或者“能跌”,会买卖;震荡几天之后,散户觉得“没机会”,就不想动了,成交量自然就小了。这时候说明浮筹差不多被清理干净了,主力接下来可能就会拉股价。

2022年,我关注的一只半导体股就是这样。股价从16块涨到18块后,开始在17块到18块之间震荡,第一天成交量还有1亿,第二天变成8000万,第三天6000万,第五天就剩4000万了。王哥跟我说:“这是洗盘快结束了,成交量越来越小,说明没人愿意卖了,主力该拉了。”我当时买了一点,果然,震荡了一周后,股价开始涨,不到一个月就涨到了22块。

第三个特征:股价回调到关键位置(比如均线),成交量“突然缩小”。

关键位置比如20日均线、60日均线,这些位置是很多散户的“心理防线”——如果股价跌到这里还能涨回去,散户就觉得“安全”;要是跌穿了,就会恐慌卖出。主力洗盘时,往往会把股价跌到这些位置,但不会真的跌穿,而且成交量会突然变小,说明主力在护盘,不想让股价跌太多。

2023年,我买的一只消费股就碰到过这种情况。股价从20块涨到23块后,开始回调,跌到21块(刚好是20日均线的位置),这时候成交量突然从8000万降到3000万。我当时想:“成交量变小,说明没人卖了,主力在护盘。”没卖,结果股价在21块稳住后,又开始涨,最后涨到了26块。要是当时看到回调就卖,就错过了后面的行情。

出货时的成交量:3个典型特征,踩过坑才懂的教训

比起洗盘,出货时的成交量更容易让人上当,因为主力会故意“制造假象”。我踩过3次坑,才总结出这3个特征,大家一定要记牢。

第一个特征:股价上涨,但成交量“突然放天量”。

主力出货时,往往会先把股价拉一下,比如拉个涨停或者大涨,吸引散户追涨,然后在高位把股票卖出去,这时候成交量会突然变大,比平时多2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天量”。很多散户以为“放量上涨,还能涨”,其实是主力在偷偷出货。

2019年,我就踩过这个坑。当时一只科技股从15块涨到18块,突然一个涨停,成交量从平时的1亿变成3亿,我以为“主升浪来了”,赶紧追了进去。结果第二天股价低开3%,之后就开始跌,成交量虽然比前一天少,但还是比平时多。我当时没敢卖,想着“能反弹”,结果越跌越多,最后亏了20%才割肉。后来跟私募朋友聊,他说:“涨停板放天量,90%是出货,主力在涨停板上把货卖给了追涨的散户,你这是接了主力的盘。”

第二个特征:股价下跌,成交量“持续放大”。

洗盘时股价跌,成交量是温和的;出货时股价跌,成交量会一直变大,因为主力在不断卖股票,散户在恐慌性卖出,两者叠加,成交量就会持续放大。

2021年,我邻居老李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他买的一只新能源股,从25块跌到23块,成交量从5000万变成1亿;跌到22块,成交量变成1.5亿;跌到20块,成交量2亿。老李当时还觉得“跌多了会反弹”,没卖,结果股价一路跌到15块,套了他一年多。后来我跟他说:“股价跌的时候成交量一直放大,说明主力在拼命卖,根本不是洗盘,你这是被主力套在高位了。”

第三个特征:股价横盘,但“成交量忽高忽低,整体放大”。

有时候主力不跌也不涨,让股价在高位横盘,比如在25块到26块之间晃悠,这时候成交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但整体比平时大。为啥?因为主力在偷偷卖,有时候卖得多,成交量就高;有时候卖得少,成交量就低,但总的来说,一直在出货。散户以为“横盘是整理,还能涨”,其实是在接主力的货。

2022年,我关注的一只光伏股就是这样。股价从30块涨到35块后,开始在34块到35块之间横盘,成交量有时候1.2亿,有时候8000万,有时候1.5亿,整体比平时的6000万多不少。当时有散户说“横盘后会涨”,结果横盘了半个月后,股价突然跌了8%,成交量放了2亿,主力彻底出货离场,后面股价跌到了28块。要是当时看到横盘+放量,就该警惕了。

实战技巧:3个简单方法,用成交量分清洗盘和出货

讲了这么多特征,可能有人会问:“碰到具体情况,该怎么判断?”其实很简单,我总结了3个实战方法,不用复杂计算,看一眼就能大致分清。

第一个方法:看“股价位置”+成交量。

如果股价在“低位”(比如从底部涨了20%以内),成交量温和放大或缩小,大概率是洗盘;如果股价在“高位”(比如从底部涨了50%以上),成交量放天量或持续放大,大概率是出货。

比如2023年,某只AI股从10块涨到12块(低位),然后跌了3%,成交量温和放大,这就是洗盘;而另一只AI股从10块涨到18块(高位),然后涨了5%,成交量放天量,这就是出货。我当时在12块买了第一只,赚了30%;第二只没敢碰,后来果然跌了。

第二个方法:看“成交量和股价的配合度”。

洗盘时,成交量和股价往往“反向配合”——股价跌,成交量温和放大;股价涨,成交量温和缩小(因为浮筹少了,不用太多资金就能拉)。出货时,成交量和股价往往“同向配合”——股价涨,成交量放天量;股价跌,成交量持续放大(因为主力和散户一起卖)。

2023年下半年,我关注的一只汽车股就是洗盘:股价跌的时候成交量从6000万涨到8000万(温和放大),股价涨的时候成交量从8000万降到5000万(温和缩小),后来股价涨了不少。而另一只汽车股是出货:股价涨的时候成交量从8000万涨到2亿(放天量),股价跌的时候成交量从2亿降到1.2亿(还是放大),后来股价跌了很多。

第三个方法:看“时间”——洗盘时间短,出货时间长。

主力洗盘是为了快速清理浮筹,所以时间不会太长,一般几天到一两周;而出货是为了把手里的货全卖出去,不会一下子卖完,所以时间会比较长,一般一两周到一个月以上。

我2022年碰到的一只医药股,洗盘只花了5天,成交量温和,之后就涨了;而另一只医药股,出货花了20天,股价横盘,成交量忽高忽低,最后跌了。所以如果看到股价跌或横盘超过两周,成交量还很大,就要警惕是出货。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成交量不是“万能的”,但不用就太亏了

炒股十年,我从一开始的“看K线瞎买”,到后来靠成交量分清洗盘和出货,少亏了很多钱,也赚了不少行情。但我必须提醒大家:成交量不是“万能钥匙”,不能只看成交量就操作,还要结合大盘环境、行业趋势、公司业绩。

比如2022年大盘大跌的时候,很多股票的成交量看起来是洗盘,但其实是主力在出货,因为大盘不好,主力也不想扛;而2023年AI行情好的时候,有些股票的成交量看起来是出货,但其实是洗盘,因为行业趋势好,主力还想拉。

还有一点很重要:别贪心,也别恐慌。很多人明明看出是出货,却因为“想多赚点”而不卖,最后套在高位;明明看出是洗盘,却因为“怕跌”而卖了,错过后面的行情。我之前就因为贪心,在一只股票出货时没及时卖,亏了15%;也因为恐慌,在一只股票洗盘时卖了,少赚了20%。后来我给自己定了规矩:只要看到出货信号,不管赚没赚,先卖;看到洗盘信号,只要不跌破关键位置,就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