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贯通 俄油进口将翻番

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消息,2017年11月12日,随着最后一道焊口完成焊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941.8公里管道全线贯通,具备进油条件。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将正式投产,届时,中国从东北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将由现在的每年150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是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石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巩固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中石油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佳欣介绍说,随着这条输油管道的建成,扩大引进俄罗斯原油,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保障东北地区石化企业资源供应,有力助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起点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输油站,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终点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输油站。工程于2016年8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一年多来,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管道局等各参建单位高举中石油一面大旗,抽调精兵强将,参与工程建设,施工高峰期投入人员5000余人,设备3000余台套,穿越了500公里原始森林无人区和多年冻土地带,经历了漫长冬季和最低零下50摄氏度的极寒考验。

张佳欣说,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穿越高寒地带,有效工期短,社会依托差,冬季施工难。但工程越是艰难,越能体现石油管道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石油建设者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秉承“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优良传统,为高寒地区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积累了更多更宝贵的经验。通过冬季防寒措施,改造施工设备,保证了线路焊接和站场施工的连续性,不仅确保了工程按计划实施,还创造了国内高寒地区管道焊接的“中国速度”。

据了解,管道通过的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东北乃至华北的天然屏障,该地区河流纵横,是黑龙江和嫩江的发源地,生态作用重大。中石油管道公司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谆谆教诲,从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建设伊始,就将“绿色管道”作为工程的重要课题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他们通过科学论证、实地试验以及细致周密的计算,重叠使用一线10米作业带,从而减少伐木面积近420公顷,面积相当于1.5个北京颐和园;同时,为了不破坏水资源,工程不断优化线路设计,在大中型河流穿越中,按照环保要求,将原本使用开挖方式穿越的河流改用成本更高的盾构、顶管等非开挖方式进行穿越,以减少对河流原地貌的破坏。

技术创新是中俄管道二线的另一主题。在项目实施期间,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管理的“二维码”应用,实现了工程现场人员的个人信息、岗位职责、资质证件等有效整合与管控。为了确保焊接质量,先后组织制作了U型坡口检测尺、AUT参考线绘制工具,开发了“无损检测数据审核系统”,通过对上传无损检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焊接质量管理提供依据。这些发明和创新实现了多项国内高寒地区管道建设技术的突破,使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成为国内首条应用全自动化焊接、机械化补口、AUT检测比例最高的管道工程。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控制性工程提前贯通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元滢、宋洋)5月14日10时58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承担的“中国北极第一盾”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顺利贯通,标志着中俄原油管道二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被提前攻克。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始于黑龙江省兴安镇漠河首站,途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止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输油站,线路全长941.8公里,设计输油量1500万吨/年。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是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陆路进口原油到中国北部内陆地区的又一条石油干线通道,是中国正在全力推进的石油资源供应多元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有效填补大庆、辽河等老油田的石油资源供应缺口,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额木尔河盾构工程是中俄二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是我国最靠北、环境温度最低的盾构工程。该工程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承担施工任务,分为竖井施工、管片预制和盾构隧道三部分。盾构隧道全长850米,隧道内径3.08米,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泥水加压平衡式盾构机承担掘进任务,穿越地质主要以中风化砂岩、强风化砂岩、泥岩和圆砾为主。隧道建成后,将敷设一条直径813毫米原油管道。

面对极其寒冷的施工环境和极其匮乏的施工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提前编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案,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设立了现场远程监控系统和施工数据采集平台。他们运用PMP项目管理理念和P6软件,对设备设施进行适应性改造升级,先后攻克零下30℃低温环境下竖井施工,零下50℃极寒环境下盾构机吊装下井、始发掘进等难题,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盾构施工的空白,创造了小型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在高寒地区月最高掘进304米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