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交割日和股指期权日,到底有啥不一样?
很多人搞不清 ETF 交割日和股指期权日有啥区别。其实它们差别很大,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直接点明要害。
ETF 交割日,就是 ETF 买卖过程中,东西真正交换完成的那天。ETF 就像一个大篮子装着很多股票。在一级市场,你要买 ETF(申购),就要拿一篮子股票(有时候加点钱)去换 ETF 份额。反过来,你要卖 ETF(赎回),就是拿 ETF 份额换回一篮子股票。交割日就是一手交股票(或钱),一手拿 ETF 份额(或股票)的日子。
股指期权日呢?简单说就是期权的最后一天,过期作废日。你买了期权,就是花钱(权利金)买了个权利:可以在约定的未来某天,按约定价格买或者卖某个指数。这个“未来某天”就是到期日。到了这天,你可以决定用不用这个权利。如果不用,或者忘了用,过了这天,这权利就没了,你花的钱也打水漂了。
ETF 交割日,交易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一边是 ETF 份额,另一边是一篮子股票(或者钱)。比如你要买沪深 300 ETF,你就得按比例凑齐一堆沪深 300 指数里的股票,交给基金公司,然后才能拿到 ETF 份额。基金公司拿到你的股票去管。赎回时,就是反过来的操作。
股指期权日,交易的东西就不同了,它交易的是一个“权利”。这个权利是关于某个指数的价格的。比如中证 500 股指期权,到期日那天,买了期权的人可以决定要不要按之前说好的价格来买卖中证 500 指数对应的钱。这里买卖的不是真的指数或者股票,只是指数价格变动的权利。
ETF 交割日,主要方式是“实物交换”。你给股票,拿 ETF 份额;或者给 ETF 份额,拿股票。当然,有些 ETF 也用钱结算(现金替代),但主流还是实实在在交换股票。
股指期权日呢?它基本只用钱结算!到期了,如果买期权的人决定行权,那么买卖双方就按当初约定的价格(执行价)和到期那天指数的实际价格,算个差价。赢的一方收钱,输的一方付钱。搞定!根本不需要真的去搬动几百只股票,省事很多,也避免了搬股票带来的麻烦和风险。
ETF 交割日,对市场整体影响通常比较小,比较分散。它的影响主要在那些组成篮子的股票上。很多人一起申购或赎回时,可能会让这些股票短时间买卖变多或变少,价格可能有点小波动。但因为 ETF 的申购赎回是很多人在不同时间、用不同钱做的,所以对大盘整体走势,影响有限。
股指期权日可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快到到期日那几天,市场容易“激动”。因为期权价格会越来越接近它本身该有的价值(内在价值),市场波动可能变大。很多炒期权的人会在到期前赶紧卖掉(平仓)或者改变策略。这些操作加在一起,很容易让指数本身和相关的股票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上蹿下跳,有时甚至很剧烈。这可以说是“多空双方最后的决战日”,波动常常放大。
ETF 交割日,主要风险有:一是对方赖账不给钱不给货的风险(信用风险,但实际很小,因为规矩比较严);二是股票价格在你交割过程中变了,拿到手的东西价值和你预想的不一样(市场波动风险);三是操作上出岔子,比如手续搞错、股票没按时到账(操作风险)。
股指期权日,风险就很刺激了。对买期权的人来说,最坏情况就是花的权利金全没了,一分钱都拿不回来,相当于“花钱买空气”。对卖期权的人来说,风险更大!如果市场走势跟你卖的期权方向完全相反(比如你卖的是看涨期权,结果指数暴涨),买方行权,你可能要赔很多很多钱,损失可能非常大,尤其是在指数突然大涨或大跌的时候。另外,快到到期日,市场那种“恐慌指数”(隐含波动率)通常会下降,这会让期权本身的价格掉得很快,对买卖双方都有影响。
ETF 交割日,主要是实物换手,影响局部股票,风险相对可控。股指期权日,是权利到期、现金结算,容易引发市场波动,风险更高更刺激,尤其对卖方。记住,一个是“换篮子”,一个是“赌方向到期结算”,核心玩法完全不同。搞混了,小心吃大亏!